服务热线:0571-86692169

始料不及的震荡,医药股寒冬离结束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21-09-14


以下文章来源于深蓝观 ,作者高翼




截止9月10日收盘,伴随着大盘的一波震荡上升,上证指数站回了3700点,差一点就突破了2015年股灾之后的新高,这也意味着,今年的整个二级市场行情,即将站上一个新的台阶。

 

9月10日,上证、深证以及科创板三线全线翻红,但1491家上涨,2973家下跌的倒挂景象,再次谱写了整个市场结构性牛熊的行情。

 

今年的医药股似乎格外的难,来自Choice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天收盘,387家医药上市公司里,191家今年股价涨幅是负的,年内回撤30%的达到37家。去年春节前最后一天是高点,如果按中国农历年算,这些数字要更为严峻。



刚刚过去的2020年,医药股成为全民疯炒板块,从创新药到疫苗,从防疫物资到流感药物,从上游原料药到下游医药流通,资金在各个板块轮番流动,风格在上下游之间来回切换,成就了一大批医药专题的明星基金经理,也红透了广大医药股民的账户。


 但仅仅半年,医药一下子便从巅峰跌至谷底。


行业无重大事项发生,赛道没颠覆性模式转变,从2020年的“核心资产”到如今成为整个市场的“敝履”,这一年,医药股都经历了什么?




 

-01-


过往:
始料不及的震荡


图片

2020年除夕,新年钟声在二级市场的一片欢腾下敲响。对于医药行业,经过过去一年疫情的教育,无论是公众认知层面,还是顶层的重视程度,生物医药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资金的超配也让医药成了投资经理们必须关注的板块之一。


再加上有CRO、消费型医疗(指眼科牙科和医美)以及疫苗这“三朵金花”的陪衬,所有人都以为2021年的医药行业,将继续走上一个新的高点。一股巨大的热浪在整个行业蔓延开来。
 
2月18日,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这份热浪也反馈到医药板块股价上:借着沪深300指数的一波升浪,市值500亿以上的医药股,几乎全部在这一天创下历史新高,但就在所有人都在等待公募基金超募带来的巨量新鲜血液进场时,沪深300(指沪深两市市值大成长性好的指数,可理解成大盘股)很快开始集体下行,在这一天收盘时,一齐画上了一根长长的阴线。

自此之后,在2月份宏观数据出现颓势之后;3月初两会开完,低增长预期目标释放出的流动性收紧信号;再加上大洋彼岸的美债走高,资金回流带来的担忧,让宏观层面的预期严重收紧。于是,大家慢慢发现,今年这波白马股的连跌不绝,其实才刚刚开始。
 
年初的三朵金花,在大体量公募基金的力挺之下,叠加上一季报再次确认的高速增长态势,让这一批医药股得以快速反弹,一度带领不少医药指数创了新高。
 
不过,翻翻医药主题基金就会发现,重仓股几乎全部是CRO、消费医疗和疫苗这三类,公募基金成就了这三条赛道,这三条赛道也成就了公募基金的漂亮净值。

但很快大家发现,这似乎只是一次回光返照。

一边是在线教育和滴滴给互联网行业带来的监管收紧的预期,但医药行业也是被政策影响的一个领域。今年上游原材料的猛涨,掀起一大波周期热,那些低增速、低成长的行业一下子站到了舞台中心。
 
两种因素加在一起,对整个投资市场的“教育”,一下子掀起了一场史诗级的风格切换,沪深300指数全面让位于中证500指数(中盘股)。而这时候,明星基金背后的超级体量,一下子成为切换的累赘,每只白马股里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量,有能力接盘者极少。下一步,便是震荡性的调整。

于是,那些连卖菜的大爷都叫得出名字的医药白马股,陪同着消费、互联网这些去年涨上天的“核心资产”,一下子进入下降的震荡周期。

一个事件的解读,总归是有两面性,当到了被狂热和非理性支配的资本市场,在这种草木皆兵的阴跌时期,这个行业里的政策和事项,大多变成了利空消息:创新转型都被解读为既往业务失去支撑,业绩兑现都成了不及预期,上市获批都成了“利好出尽”。

于是,一度,仿佛连空气里都充满了绝望的味道。


-02-

行业:

结构性调整带来的剧烈震荡

图片

因为有“估值”这个因素,股市成了一个预期管理的游戏。二级市场里的这一大帮子人,炒的似乎都不是公司现在的强与不强,而是2060年的终局到底会如何。


今年医药行业,对政策有更高的预期。

 

供给改革这一块,顶层往年一贯的鼓励力量,但在带来赛道的拥挤和泡沫化后,监管开始收紧。除了新冠疫苗的落地与全球化牵头,无论是在药品审批,还是商业化上,都不似往年那么容易;年中的一波CDE监管新政,被认为是一次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政策设计,标准提高的背后,更多被习惯了过往的宽松者,解读为一种“成本的上升”。


习惯了走相对容易的道路的人,难以在短期内出现新技术、新模式的突破。为了打开市场的天花板,整个行业都在推“出海”逻辑。如果说本土市场是一次竞技场里的演练,出海就是在丛林里真刀真枪的搏杀,利润天花板提高的背后,是研发和商业化成本的指数级上升。

 

但成本是现在的,天花板的打开才是未来的。预期似乎比当下更重要,出海一度也成了主流逻辑。


而反观支付端,政策收紧的脚步正在进一步加快。

 

从两会里集采上升为基本国策;到《医保法》的征求意见稿出来,都是在一步步强化支付方作为整个行业的引领能力;两次国采的颁布(五批&胰岛素)让降价的压力如贴面的刀刃般有压迫感,而地方范围内的一次次小规模集采,似乎也正在一遍遍提醒着企业:下一个采的就是你。


这对资本市场的一个略显极端化的反馈就是:对于医药产品,政策只会越来越紧,折价风险大概率存在——尽管药品的ROE(投资回报率)还是很高,尽管企业其实都在正常经营。

 

回顾今年医药行业整体情况,根据国元证券统计,经过一年疫情的洗礼,整个医药工业板块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都出现了一个历史新高。这其中,除了去年疫情带来的低基数效应,疫情后开展的各种医疗基建以及释放的健康需求正在慢慢提升,另外去年医药公司在一二级市场融来的钱,也在一步步转化成各项业务的落地。


但这些在顺周期、全面碳中和的历史洪流的冲击下,这个好消息有些显得微不足道。
 
即使如此,每当一个错误的舆论出来后,上市公司高管仍会第一时间站出来面对面交流;当一个新产品落地,卖方(券商)分析师们也在夜以继日的组织路演;当一个错误的预期被广泛流传之后,他们也会第一时间站出来组织电话会澄清。卖方虽然永远唱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最大努力降低行业和大众之间的信息差。
 
而对于医药投资者,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一边默默承受着接近腰斩的回撤,一边继续用各种手段募来的钱,去押注中国大健康行业的未来。

二级市场里的每一个角色方,都在用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共同抵御这一场结构性的医药大熊市。
 


-03-

2021年,医药的下半场

图片

投资,是一个平衡安全边际和盈利空间的过程。


二级市场,是因为有了情绪与理智之间的抉择、庄家与散户之间的博弈、短期和长期之间的取舍,才叫二级市场,如果每个人都能用某一套或者几套方法论,去长期赚资本的收益,那它就不叫二级市场,叫ATM取款机。


市值降了一半、估值直接腰斩,这也意味着一支股票的安全边际越来越好,毕竟企业的盈利增速还在。

 

大市值公司虽然上涨空间不大,但流动性好、抗风险能力强,一直以来都是大基金们的 “防守型”配置,这一点未来也不会变。而当“弹性”品种们跟着行业指数一起跌下来之后,也意味着大的盈利空间。


这些,大概是各路公募和私募们的医药行业分析师们,在今年下半年会向投资经理们推荐的逻辑之一。

 

而投资,也是一种修炼,是一个追求胜率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二级市场的热度还在,A股已经连续三十多天成交额破万亿;医药行业的经营还在进行,每年整个工业的GDP还在往上蹭,医药的永续增长还在;进口替代的逻辑没有消失,中国也需要自己的世界级医药企业。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个体都在生长着、呼吸着,他总有一天也会迎来自己爆发的一天。

 

对于医药板块,这个反转的节点,或许是一次供给侧的大力支持,或许是一家公司或一个赛道的里程碑式的转折,也或许是医保局的一次“主动示好”。

 

也许到那个时候,一切都会过去,坚守的人终究释然,乐观的人会再一次赢得奖赏。




声明:本文系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我方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方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