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71-86692169

2022年医药总结:寒冬之后的新起点

发布时间:2022-12-31

内容来源:深蓝观



高翼 | 撰文

王晨 | 编辑

尽管很多人不愿意,但2023年的新年钟声,大概率是要在一片找药声中敲响了。


这两天,遍布在各种微信群和朋友圈里,全是求新冠口服药渠道的消息。一款刚刚上市不到两年的处方药,甚至还没有进行过院内学术教育,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竞相追逐的产品,一方面说明新冠疫情比想象的要严重——在大基数感染的时候,真实的重症就发生在身边;另一方面,这种处方药在这段时间内靠私底下流通,也说明医学诊疗体系、药品渠道建设,任重而道远——当然,短期大规模爆发的新冠感染,对现有的条件造成了剧烈的冲击。


因为疫情的“教育“,今年新冠口服药从年初一直被炒到年末。而也许是太过于让位新冠疫情防控,正常的医药工业也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口径,今年1-10月份全国医药制造业录得营收23247亿,同比下降2.1%,累计利润3496.3亿,更是下滑29.3%。这是继2020年一季度全国性停摆之后最差的数据。


而除了疫情,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两大限价政策带来的利润率的压制,以及今年来自全球化脱钩以及美元加息等国际宏观环境因素影响下,医药行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景气度一路走低——公募基金对于医药股的持仓占比接近十年来的历史新低。



资本市场更多是一个情绪场,也是一个行业的风向标。在过去的一年里,除了以新冠口服药为代表的相关板块,大部分医药细分赛道,仍旧是处于估值消化的一年。


估值泡沫消化之后,不是马上便会迎来新一轮的增长。一轮低谷期之后,人们往往会拿出很长一段时间停下来审视和反思。


面对行将过去的一年,站在新的关口之下,无论是从券商们的策略报告,还是舆论场上偶尔冒出来的观点,整个医药行业相比往年似乎少了一份期待,多了一丝理性的无奈。



-01-

创新药的供给侧改革


无论是辉瑞的P药,还是国内一众跟随者,新冠口服药都隶属于过去我们喊了许久的“创新药”范畴。


所谓创新药,进入壁垒高,开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当然回报也丰厚——辉瑞的两款新冠产品,疫苗和口服药,在过去的一年里分别录得367亿美元(2021年)和220亿美元(2022年预计)的销量,这个数字已经超越过去100年里任何一款所谓的“重磅炸弹”的销量。


中国过去靠着自上而下的行政改革,解决了创新药“壁垒高、投入大、开发长”的问题,使得中国的新药开发水平得以跻身全球一线。而“回报高”则吸引了大量的玩家前赴后继,整个创新药行业也因为过多玩家挤进来而形成竞争白热化局面,以至于顶层设计在这两年也联合相关部门,把“回报高”这个问题也解决了,行业非理性的热度才慢慢平息。


顶层一出手,热度起得很快,降得也很快。今年被所有投资者和从业者都称之为创新药寒冬之年。但尽管今年创新药的寒冬喊了整整一年,整个业界还是交上了一份水准不低的答卷。


2022年NMPA一共批准新药41款(去年是32款);商业化上,尽管有医保降价,今年上半年创新药商业化超过170亿元(去年全年352亿),头部biotech商业化团队基本已经成型;BD交易更是在数量和金额上全面创新高(38个VS 13个),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过去的2022年,其实是中国创新药全面提质的一年。


审批端,自2021年7月出台《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之后,CDE又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单臂临床试验用于支持抗肿瘤药上市申请的适用性技术指导原则》和《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两个提质的文件。此外,CDE也在以每周一个指导原则的发文频率,去加速新药审批的流程性工作,让审评更加高效和有法可依。


规则的提质之下,更多起到的是警示性作用。中国过去临床成功率“近乎100%”,这种情况之下,药企临床开展变得肆无忌惮,仿佛只要砸钱砸资源,就一定会有阳性数据出来。这两年,以百奥泰为代表的公司,敢于站出来宣布自己临床失败,某种意义上能推动临床研究资源的高效化。退一步讲,没有失败,创新药随随便便的“成功”也便没有意义。


今年,第一三共的8201改变了Her2 领域的竞争格局,恒瑞很知趣地停掉了吡咯替尼的海外临床,这其实算得上是中国创新药领域一个小的进步。因为创新药的开发,本就应该是一个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的过程,一个方向不行,马上下一个,拖着对临床、管理和科研资源都是一种浪费。


资本这块的政策并没有收紧,甚至还有所放开:18A和科创板第五套规则并没有改变,港交所还在18A的基础上启动了18C,对未盈利创新器械公司的上市也放低了门槛。而今年中国证监会针对创投基金还出了一条新规:启动了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的试点工作,进一步释放流动性,这意味着一级基金在锁定期过了之后,不用过度考虑到期问题,对创新药这种长周期的项目起到更进一步的支持性作用。


鼓励创新药,政策的鼓励不是断断续续的。发展创新药是个中长期的大战略,但政策不会无脑推着整个社会向前冲,纠偏也是鼓励的一部分。


供给侧改革是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药最悲观的时间已经过去,关注自己管线里的产品,只要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终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02-

大医保时代慢慢过去


截至今年,七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已经覆盖294个品种,距离500个品种带量采购已经过去一大半,但是资本市场对于集采这件事,已经开始选择了原谅。


9月份,酝酿了将近一年的种植牙价格专项治理通知落地。这个被市场理解为“种植牙集采”的政策出来之后,因为指导价高于预期,直接在A+H两大市场掀起了牙科板块涨停潮。集采还是原来的集采,但这一次,市场选择了积极支持。


同样是9月份,骨科脊柱类耗材国家集采开标,平均价格降幅达到84%,然而A股的威高股份、大博医疗、春立医疗,同样一个涨停板接一个涨停板的演绎,仿佛集采专门为国产骨科企业而设。这次骨科集采降价程度不输当年的4+7,但是,市场选择了理解。


10月,肝功能生化试剂集采,还只是区域性集采,还只是征求意见稿,市场同样已经按捺不住,整个体外诊断板块直接爆拉,市场对集采已经不是“原谅”,而是主动拥抱。


11月,冠脉支架集采续约价格不降反升,更加给整个成熟药市场注入极大信心。集采一时间仿佛成了医药股的救星……


自2018年医保局成立以来,医改的中心转向为支付端撬动改革,医药宏观政策进入大医保时代,直接针对中间费用的挤水分式的改革,重塑了整个医药产品的流通体系,剑指医药产品不合理定价。


但是,这几年来,医保也在完全控费和医院使用积极性,以及企业留利这几者之间,慢慢找到一种平衡。集采的降幅和制度设计越来越清晰化和理性化。

反馈到资本市场,大家对支付端施加的压力也越来越能接受。而当一个赛道估值的下限确立之后,后面大概率呈现的就会是修复的行情。仿制药&成熟药是一个国家医疗资源的基本盘,它决定了一个区域的健康水平下限,因此仿制药永远不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桶,反而是人均期望寿命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之一。


反馈到医药行业,因为需求量大、盈利水平稳定,仿制药&成熟药将会继续扮演一家制药工业现金流的一个基础性业务。未来会随着国内药品渗透率提升、医疗GDP占比提升以及规模制造带来的成本下降等方面的变化而享受估值的拔高。


集采如此,医保谈判,同样是用价格降幅去换另一种意义上的准入,只是另一种版本的集采。事实上今年开始也在向着温和的方向发展今年医保谈判虽然推迟进行,但是从此前传出来的续约规则和谈判重心来看,今年医保放弃了砍价这一目标,重点还是在可及性和广覆盖这两点上下功夫。


无论是集采还是医保,都是在从定价端去撬动药品费用改革——直接拿掉临床价值外的费用空间,从而来减少院内不合理的使用。但今年两块的政策都显示,医保局在这一方向上的探索基本已到了极致。“十四五”关于医改的重头戏在于以DRG/DIP为代表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集采这种直接拿掉溢价空间的釜底抽薪式的做法,医疗服务价格的标准化,和临床价值挂钩,再怎么说至少给了药品和服务一定的溢价空间。


政策的制定在解决最严峻问题上,需要力度较大。一旦局面缓和,就会更加精细、循序渐进。过去医保基金以结余和留存为KPI,在创新药和成熟药的利润压制上不断深入,而如今,全国基本医保基金结余率不断走高,也对医保基金的高效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未来两到三年里,无底线的价格压制大概率是要短期被放进历史的垃圾桶。



-03-

新的面孔,新的机遇


尽管医药行业一再强调“国际化”,但“十四五”有一个绕不开的概念就是内需


无论墙外开花再怎么香,医药行业总归是一个刚性极强的内需型行业。即使制药工业强大的美国,核心还是因为美国本身药品需求全球最高,美国制药工业的溢出只是本国需求极大的附属品。印度也是,印度的仿制药工业全球第一不在于它的出口,更核心的还是印度国内对仿制药的需求。


中国同理,虽然当下国内的定价因素决定了制药行业的天花板打开,需要获得与美国那般原创新药相匹配的支付环境,于是不得不把注册和商业化的触角伸向海外。但中国本身,明明还有这巨量的医疗健康需求未被满足。


一边是不断走高的老龄化人口比率,另一边是不断提高的人均寿命,两重因素叠加之下,大量的临床需求亟待满足。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我国大量疾病治疗渗透率以及癌症五年生存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我国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治疗率分别为33.4%和41.1%。





这意味着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慢病患者要么患病而不自知,要么仍然得不到有效治疗手段。无论哪一种,发展为重症对于个人和家庭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而健康需求是一项最基本的需求,自然也是这项规划纲要里重要环节。这意味着即使没有“出海”的加持,国内整个医疗市场,还有一个很大的扩容空间,此前降价政策带来的压制终究只是暂时性的。


需求和供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大量的供给,需求也只是无米之炊。这也反馈到近两年一直在提的一个命题,就是供应链自主化。


医药上游制造的兴起是国内医药行业的一条必由之路。因为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靠的是自上而下的紧密协作、同步向前,中国没办法仅仅靠大量的患者和廉价的生物/医学劳动力堆出来的市场,去和欧美运营100多年才日渐成熟的医药工业相抗衡。发展国产供应链,高端化、自主化也被写进了“十四五”医药规划。


在前两年药品集采大幅砍价之时,不少行业人觉得,医药产品似乎即将回归公用品属性:仿佛这种跟民生挂钩的产品,有利润便是天然的原罪。


但健康在任何一个民族里既是一种权利,也应该是一种责任。有人在大量挥霍着健康,而有人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这个行业。


生命是无价的,但临床价值可以被量化,在肿瘤末期,“活着”和“有尊严、高质量的活着”是完完全全的两码事。况且,生物医药行业是一个高科学性、严谨性和长周期的行业。


在中国,汽车行业诞生过万亿市值的公司,手机行业诞生万亿市值的公司,甚至白酒领域都有茅台这样的“怪物”存在。致力于人类更好生存方式的生物医药领域,终将迎来自己的王者。


声明:本文系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我方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方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